中 文 | English | 邮箱登录 | 员工登录
巨灾与案例

【以案说法】电信诈骗花样多 陌生来电要警惕

发布日期:2021-12-21 阅读:1332 [返回]

【以案说法】电信诈骗花样多 陌生来电要警惕



核心提示 

作为消费者,一定要警惕陌生电话、短信,不要轻信陌生人提出的转账要求或者泄露银行账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保护好个人财产安全。

□王德华 周啸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新型诈骗手段有所翻新,公安部门加大了打击力度。据统计,今年1月至9月,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6.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7.3万名,同比分别上升41.1%和116.4%;共紧急止付涉案资金2770亿元。6月至9月,发案数连续4个月实现同比下降。作为消费者,从维护自身财产安全角度出发,一定要警惕陌生电话、短信,不要轻信陌生人提出的转账要求或者泄露银行账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保护好个人财产安全。

案情介绍  

陌生电话别轻信,诈骗套路要认清

案例一:2020年6月某日,Z先生接到陌生来电,对方称Z先生所购家用小轿车可以办理退税事宜,并告知“国税局工作人员”联系电话。Z先生随即致电对方提供的“国税局工作人员”电话号码,对方要求Z先生尽快到附近银行办理退税手续。Z先生随即来到某银行并按其提示准备转账,被大堂经理劝阻后,Z先生与4S店核实,发现根本没有退税相关事宜,之前接到的电话为诈骗电话。

案例二:L女士老公是位军人,目前在外国执行任务。2019年2月某日,L女士接到陌生来电让她交一笔2.8万元的保证金,等丈夫回来之后,便可以拿到50万美元。L女士一时没有联系上丈夫,于是听信对方前往银行转账。银行大堂经理了解该情况后,建议L女士先联系上丈夫了解清楚再决定是否转账。后经L女士与其丈夫核实,根本没有此事,该电话是跨国诈骗电话。

案例三:2019年10月某日,一名70多岁的老者急匆匆地走进某银行要办理对外汇款业务。柜员询问老人汇款用途,和收款人是否认识,老人不愿多说,而且手上一直拿着手机,像是在等一个重要电话。柜员凭借自己的职业经验判断老人可能遇到诈骗了,提示老人要防范风险,并叫来网点负责人进行劝导。经银行工作人员再三询问,老人才说自己经常炒股,当日接到电话说给他送一个软件能提前知道股票涨跌,但需要缴纳1万元费用才能下载,并叮嘱老人不要告诉别人此事,否则就不能赠送软件。经银行工作人员反复解释和劝导,老人才终于相信自己接到的是诈骗电话并打消了转账的念头,保住了自己的养老钱。

风险剖析  

种类多样成本低,各种身份“拼演技”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手段紧跟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翻新,让广大群众防不胜防,诈骗案件时有发生。综合来看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电信诈骗种类繁多、成本极低。从电信诈骗的种类来看,有冒充公、检、法或者民政、教育、税务机关的公职人员,有冒充领导、老师或者银行、医院工作人员,也有冒充网上购物客服、交友网站或手机APP聊天对象等身份;常见的说法包括介绍内幕消息引诱投资或赌博,中奖、退税、返利等需要提供保证金,代购商品、打折购买游戏装备、点卡,虚构亲友遭遇车祸、绑架、手术,视频裸聊敲诈等等,种类繁多;诈骗的渠道也包括网络、电话、短信、手机APP等。可以说,诈骗分子已经将犯罪手段植入老百姓生活的各类场景,让人防不胜防。同时,诈骗分子实施犯罪的成本又非常低,只需要具备改号软件、虚拟号段技术、批量短信发送设备等条件,就可以批量拨打电话或者发送短信,只要有几个受害者上钩,获得的利益便是投入成本的数倍甚至数十、数百倍,致使犯罪分子甘愿为了高额利益铤而走险。

(二)与个人信息安全息息相关。实施诈骗的不法分子往往对诈骗对象的个人信息了如指掌,如个人基本情况、近期消费行为、家庭成员情况、平时投资习惯、兴趣爱好等,一方面让受害者对其伪装的身份深信不疑,另一方面也以此为突破口,通过编造各种理由让受害者上当受骗。有一些人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比如,各大商家、购物网站、中介机构等,经常通过打折促销、赠送礼品、积分兑换等活动,吸引消费者注册会员,在此过程中消费者必须填写大量个人信息;各类APP通过大数据收集分析用户消费习惯和兴趣爱好,不断向用户推送其感兴趣的内容。而这些信息一旦被泄露,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电信或者网络诈骗。

(三)防范意识薄弱是犯罪分子屡屡得手的原因。从很多电信诈骗的案例来看,诈骗分子的谎言往往是漏洞百出,稍加思考或者验证就会被戳穿。电信诈骗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被害人警惕性较差,疏于防范,或者贪图小利。诈骗分子正是利用受害人的这种心理,要么宣称事态严重需要紧急处理,要么说是“内幕消息”不能向他人透露,要么威胁涉及个人隐私不能公开,想方设法让受害者不敢求证、来不及求证、不便求证,甚至让受害者因为损失不大或者顾及面子等原因,选择“认栽”“花钱买了个教训”,不报案、不及时报案或者不积极主动配合有关部门调查,这些都给诈骗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警示反思  

沉着冷静分辨好,防范意识不能少

从当前形势来看,通过技术手段直接甄别并拦截诈骗电话、短信已经初见成效,防范电信诈骗还需要靠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开户管理、公众宣传教育以及对受骗群众进行预警劝阻等。除此之外,更需要广大群众不断提高警惕,在做好自身防范的同时提醒家人、同事、朋友不要上当受骗,实现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群防群治。

(一)保持清醒头脑,勿贪图“意外收获”。对毫无来由的中奖、红包、现金返利、积分兑换、超低价商品等,切勿认为自己是“幸运儿”,被兴奋冲昏头脑,一定不要听信诈骗分子转账要求,也不要向其提供自己的银行账号、密码、余额等信息。同时还要注意,不要随意点击陌生人分享的链接、扫描陌生人发来的二维码,更不要将自己手机收到的验证码告知他人,因为这有可能是诈骗分子在别处登录你的账户进行转账操作,后台发送的验证信息,一旦被其获取资金就会被划转。

(二)遇事不要慌乱,沉着冷静核实清楚。诈骗分子经常会通过虚构受害者的亲友遭遇意外或患重大疾病需要手术费、被绑架需要付赎金、“犯了事”需要打点关系等情况,利用受害人着急、焦虑的心理骗取钱财。遇到此种情况一定不能“病急乱投医”,要沉着冷静地问清楚基本情况,过程中注意对方是否有破绽,并及时打电话跟当事人或者身边的朋友、同事进行核实,切勿惊慌失措乱了分寸,导致情急之下对诈骗分子言听计从。同时,一旦发现可能或者已经遭受电信诈骗,要第一时间通过挂失等方式冻结银行账户并拨打110报案,向公安机关准确提供骗子的账号、账户名称等信息。

(三)保护好个人信息,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当下,各种网站、平台、手机APP、商户等注册会员五花八门,都需要填写相关的个人信息。作为消费者,一定要时刻保持“火眼金睛”,提高防范意识,认真筛选甄别,对于非必要的会员一律不注册,非必要的信息一律不填写。同时要注意主动关注、学习防范电信诈骗知识,并及时提醒家里的老人、小孩,共同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守护好全家的“钱袋子”。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