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 English | 邮箱登录 | 员工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话题
热点话题

董责险闯关

发布日期:2024-03-20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阅读:55 [返回]

【深读】董责险可持续发展之路

董责险闯关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编者按:

董责险是构建现代化公司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当前其业务发展遇到瓶颈,包括覆盖面较小、承保能力待提升等问题。董责险应如何破局,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本专题对此进行了深度探讨。

□记者 房文彬

3月以来,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核电”)、西子清洁能源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A股上市公司陆续公告表示,拟购买董责险。关于投保动机,中国核电在公告中表示,是为进一步完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降低公司治理和运营风险,促进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更充分地行使权利、履行职责,保障广大投资者的权益。

近年来,董责险逐渐成为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的“标配”。不过,目前仍有大量公司对董责险持观望态度,国内董责险投保率较欧美市场也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高额赔付也考验着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

面对覆盖面较小、承保能力待提升等问题,董责险应如何闯过层层难关,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市场需求遇冷?

董责险属于一种特殊的职业责任保险。其全称“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主要保障公司及其董监事与高级管理人员在行使管理职责时,因行为不当或工作疏忽所引起的法律责任而给个人带来的损失,承保范围一般包括法律费用、和解金及判决金等。

实际上,董责险并非新鲜事物。自1934年英国伦敦劳埃德保险公司在美国推出董事及高管责任险以来,该险种目前已覆盖了90%以上的美国与欧洲上市公司。但在我国,董责险自2002年引入我国保险市场后,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直到2020年,以新《证券法》实施以及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的披露为分水岭,董责险业务才从“不温不火”到持续走红。

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保险业务团队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董责险市场报告(2023)》显示,2019年以前,总计仅37家上市公司披露购买董责险;2019年当年,39家上市公司披露购买董责险;2020年,这一数字迅速上升至119家;2021年、2022年则分别为248家和337家。2020年至2022年披露购买董责险的公司数增幅分别为205%、108%和36%。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上市公司董责险市场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最新披露数据显示,2023年投保董责险的公司数量同比下降10%。

对于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由暖转冷,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分析认为,重大风险事件会在短期刺激保险需求,但是随着事件影响的平复保险需求会产生回落。瑞幸咖啡事件和康美药业事件所引起的重大索赔与赔偿案件在短期内大大刺激了董责险的需求。但是,随着事件影响慢慢淡去,董责险需求出现一定程度回落几乎是必然的。

“董责险非强制保险,主要依赖上市公司的主动风险管理意识。此外,考虑到今年实体经济发展的挑战也有上市公司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需求回落也在情理之中。”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律师王民补充道。

某外资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单独一年的数据并不能说明问题。从保险公司的角度,董责险的问询度和投保率近年来整体呈上升趋势。

赔付披露有望推升投保率

近日,美亚财险和苏黎世财险先后披露了2023年度多笔董责险赔付数据,两家公司合计赔付金额达9097万元。

其中,美亚财险披露了4项原因为“董监高责任险”的重大赔付事项,赔付金额分别为3237万元、2040万元、2025万元、1065万元,合计赔付8367万元;苏黎世财险披露了1项赔付原因为“董监高责任险”的重大赔付事项,赔付金额为730万元。

虽然上述两家险企均未披露董责险的赔付具体案例,但据《报告》分析称,在已发生的董责险索赔中,最主要的原因与上市公司虚假陈述行为有关,其他原因可能包括雇佣不当行为与股东派生诉讼,至于内幕交易与操纵市场情况,考虑到参与主体的主观故意可能性较大,一般很难索赔成功。

对此,李文中表示,险企公开赔付案件,会增强客户对保险公司和董责险的信任,有利于提升董责险的投保率。虽然这种影响在短期内并不像风险事件那样显著,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人们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不断提升、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和保险产品不断改进,董责险的投保率应该会不断上升。

与此同时,2023年,董责险市场费率整体同比有所下降,这也对推升董责险投保率起到积极作用。《报告》显示,A股董责险简单平均费率(以公告中保费预算与保额为计算基础)2017年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从2017年三季度的千分之二上升到2022年的近千分之八,而2023年董责险费率出现下降,简单平均费率不足千分之七,实际平均费率可能不足千分之五。

亟待提升承保能力

“未来随着董责险业务的增长、外部环境的变化,董责险赔付率有所上升应该也是大概率的。”李文中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董责险的理赔持续时间普遍较长,一般要持续3年至5年才能结案。理赔金额也较高。从目前公开的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方案来看,2023年度上市公司购买的董监高责任险保额最高为7.5亿元,保单限额最低为800万元。具体来看,目前A股上市公司董责险保单限额选择以4000万元至6000万元为主,其次是8000万元至1亿元,最常见的保单限额为5000万元与1亿元。

除了赔付率可能上升外,围绕董责险的定价难、道德风险等问题,市场也一直存有争议。

“由于董责险是一个舶来品,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产品设计往往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国市场的实际风险保障需求。与此同时,保险公司相关数据积累还不充足,产品定价与风险防控都还比较粗放,增加了经营风险。”李文中表示。

上述外资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认为,目前,董责险条款仍需做好本土化工作,市场仍需不断完善,同时应加强相关宣传。

此外,在法律环境和道德层面,王民表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环境差异可能影响董责险的设计和实施。同时,董责险可能导致被保险人采取更高风险的行为,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风险已经被转移,从而产生道德风险。

但不可否认的是,2024年7月1日,新《公司法》正式实施后,将为董责险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完善与发展,董责险或将成为责任险领域中一个新的增长引擎。

面对机遇,董责险亟待高质量发展。对此,李文中建议,一是不断优化产品设计,使其更符合客户的风险保障需求。二是不断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降低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并抑制道德风险。三是加强对董责险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四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董责险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且条款复杂,涉及保险、法律、金融等领域,对保险从业人员要求较高,目前市场仍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未来需要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为董责险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王民则认为,保险公司需要提高透明度,建立董责险信息披露制度,公开更多的赔付案例和数据,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董责险的价值。此外,还应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企业对董责险的认识。

相关链接:

【专家观点】如何推动董责险可持续发展

【机构观点】董责险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