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 English | 邮箱登录 | 员工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带病体保险发展面临四大挑战

发布日期:2024-07-01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阅读:193 [返回]

带病体保险发展面临四大挑战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本报记者 谭乐之

6月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中国人寿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公共健康与风险管理联合实验室”与上海镁信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发布会,正式发布《带病体保险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带病体保险目前面临四大发展挑战。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进展,人口年龄结构已发生深刻变化,慢病、带病人群的数量快速积聚,社会对于带病保障需求日趋增强。如何切实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已成为行业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从顶层设计角度为商业健康险在保障民生、服务社会、降低经济社会运行成本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确定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专门出台中长期发展规划,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等。这一系列战略部署,为健康险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动力。

《报告》从产学研不同维度共同回答“带病体保险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系统性分析总结了带病体保险的研究意义、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和发展挑战,并提出发展建议。《报告》对于带病体保险作出专业定义和分类,以期引领行业内外凝聚对带病体保险的共识,促进带病体保险规范化发展,加强商业健康险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衔接和补充。

《报告》全面梳理国内外带病体保险市场发展历程,指出国外带病体保险的经营是“强政策支持型”的,并呈现出较为明晰的三大发展阶段。在发展初期,通过政策或法案界定“既往症”,规避销售纠纷;在发展中期,出台政策给予符合条件的带病体保费补贴,引导带病体参保;在发展后期,放开带病体投保和待遇限制,并对保险公司提供补贴或免税等优惠政策。国内带病体保险的经营更依赖于保险公司自有的风控手段,并据此涌现出三类承保形式。一是以惠民保为代表的不限制被保人患病状态的健康险,这是接近国外带病体市场发展后期的产品;二是以费率可调长期医疗险为代表的“提前上车”逻辑;三是为疾病进展、复发提供保障的慢病险/复发险。

《报告》系统归纳带病体保险发展的五大规律。一是不同带病体保险具有差异化的发展规律和逻辑,充分理解其内涵是业务经营的重要前提。基于更加广义的理解,费率可调的长期医疗险也属于带病体保险。二是不同保障形式的带病体保险在承保原理和机制上存在差异。按保障对象的差异可以分为承保人群仅包含带病体的产品,以及承保人群中混合了健康体与带病体的产品。三是带病体保险的保障形式决定了相应的风险特征和经营方式,按筹资方式可以总结为“自筹资”和“共济”两种模式。四是带病体保险是医药产业快速积聚流量的重要手段,产业融合是创新盈利模式的重要思维。五是体系化的监管政策和强力高效的融资机制是带病体保险发展的重要支撑。

《报告》深入剖析带病体保险痛点,指出带病体保险目前面临四大发展挑战。一是政策落地支撑相对有限;二是保险公司产品实践经营能力不足,面临诸如数据、发展定位、渠道资源等多重制约;三是客户保障认知存在差异,供需不匹配现象严重;四是产业协同不强,医、药、险融合不深,难以解决带病体保险经营的风控问题和盈利模式问题。

依托国情,《报告》建议在理论层面,产学应联合加强研究,使带病体保险真正解决社会问题、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在行业经营层面,认清带病体保险与传统健康险发展规律的差异,针对不同模式带病体保险在筹资和风控上实施差异化管理;在产业融合方面,应发挥平台作用,形成行业合力,通过加强资源合作、数据合作、支付模式创新以及服务融合,构建医养康宁的产业融合生态圈;在政策支撑上,应加强筹资机制、运营层面的针对性政策支撑,助力带病体保险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