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本报记者 谭乐之
4月19日,全球首个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顺利举办,半程马拉松参赛选手和20余家全国人形机器人企业代表队同场竞技。这场赛事不仅是一场科技秀,更折射出保险业服务科技创新的新探索。据悉,中国人保创新“科技+体育+保险”全方位保障方案,保障参赛机器人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及运输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自身损失,同时也保障机器人在比赛过程中可能对第三方造成的损失。
机器人马拉松仅是科技保险服务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更广阔的科技创新领域,保险业正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助力破解我国科技创新发展难题。
科技保险护航创新
PVE是聚乙烯基乙醚、聚乙烯基丙醚、聚乙烯基甲醚等的混合物。PVE国内总需求量20万吨,2018年曾出现断供现象。为实现PVE冷冻机油国产化,打破国外垄断,解决空调压缩机制造行业“卡脖子”技术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为助力我国实现PVE冷冻机油国产化,我们启动了聚乙烯基醚(PVE)中试保险项目。”中国太保产险北京分公司团客中心政保业务部负责人高川荐说。
中试即指产品在正式投入大规模生产之前所进行的成规模、多批次的量产试验。这一过程常常被业界形象地描绘为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但同时也被视作令大量科创企业铩羽而归的“死亡之谷”。数据表明,欧美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75%以上,其中实现产业化的比例约为50%,而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仅在10%左右徘徊。
高川荐表示,中试具有长期性、专业性强、不确定性大、高投入等风险特性,而保险机构也缺乏对中试项目风险的历史数据积累和专业风险识别能力,需要在充分研究中试风险的基础上与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合作,打造过程管理+风险补偿的创新服务模式。
自2022年9月以来,中国太保产险与中国科学院合作,通过中试基地现场调研、专家座谈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中试基地运营现状与管理难点,分析新材料中试特点,创新提出了“保险+服务”的新材料中试风险创新解决方案,为新材料中试试验和工程化等关键“卡点”提供保障。
人形机器人在马拉松起点亮相。机构/供图
知识产权保险构建创新“防护网”
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保险机制同样发挥重要作用。
2020年1月9日,北京市知识产权局联合五部门印发了《北京市知识产权保险试点工作管理办法》,通过保费补贴、赔偿损失等举措,借助保险机制分散科技企业经营风险,保障创新成果,提升企业维权能力,增强知识产权管理意识。
人保财险北京分公司科技保险工作负责人陈键介绍,项目试点以来,人保财险北京分公司共计承保科技企业437家次,累计承保专利4521件,其中包含23家冠军企业,为参保企业提供整体风险保障50.3亿元。
2022年5月30日,北京市推出了《北京市知识产权海外纠纷法律费用保险试点工作方案》,旨在帮助企业解决海外知识产权诉讼难题。
陈键表示,在政府设立保费补贴情况下,人保财险北京分公司为每家参保企业提供最高600万元风险保障,承保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纠纷过程中产生的诉讼费用及其他法律费用,降低企业海外维权成本;并为企业提供风险评估、专利预警、法律咨询等增值服务,增强企业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
截至目前,人保财险北京分公司已累计保障17家北京市企业的出口产品,行业涵盖集成电路、信息网络、VR、人工智能、医疗科技、信息技术开发等产业领域,提供保障金额1.02亿元。
人形机器人参加马拉松。机构/供图
需求不足与供给短板并存
金融监管总局等部委联合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引导保险公司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提供覆盖科技创新活动全流程的保险产品。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介绍,目前我国科技保险试点产品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营业中断保险、出口信用保险、高管人员及关键研发人员团体健康保险和意外保险、高新技术企业特殊人员团体意外伤害保险和重大疾病保险等险种。
从行业实践上看,尽管近年来科技保险发展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挑战。
“科技保险试点产品的保费支出纳入企业技术开发费用,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实际上上述险种并没有脱离传统保险的概念,都是从传统保险产品序列中直接借鉴过来,远远不能满足高新企业的需要。”陈辉说。
“科技保险有效需求不足。”高川荐表示,以北京地区为例,尽管北京市对科技企业研发创新直补政策较为完善,银行贷款融资支持力度较大,部分科技企业在创新研发、成果转化方面自担成本相对较低,但仍有不少企业对风险认识不足,投保意愿不强。同时,与传统保险相比,因科技保险风险较大,保险公司定价系数相对较高,科技企业难以承担高额保费成本。
陈键表示,科技型企业普遍具有“四高一轻”的特征,即高技术、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轻资产。科技型企业目前存在保费支付能力与保险购买需求不匹配问题,在缺少政府保费补贴支持的情况下,企业通常难以承担转嫁创新风险所需的成本。
“因缺乏科技风险的承保经验和充足的风险数据,对风险发生概率、损失程度和保费标准等指标难以准确计算,现有综合性保险公司经营的科技保险类产品,大部分仅覆盖到产业发展阶段的成熟期企业,如企财、雇主、意外等保障。出于对高风险的考虑,在专利申请、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等风险较大阶段,保险公司正逐步试点,尚未进行全面推广。”高川荐说。
陈键指出,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科技创新不同环节的风险千差万别,保险公司在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政策加码助力发展
在行业看来,随着《实施方案》出台,科技保险有望迎来新发展机遇。多位业界人士从完善政策支持、搭建推广平台、开展风险减量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议。
在政策支持层面,高川荐认为应完善政策支持形式,提升科技保险政策牵引作用,建议对于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科技保险给予资金补贴支持,目前北京市对首新业务、航空航天类业务已有保费补贴机制,但在首版次、集成电路研发设计类保险缺少保费补贴机制。同时,建议完善科技保险政策支持体系,在保险产品为科技型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方面,建立“政府+银行+企业+保险公司”风险共担机制,助力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搭建平台方面,要做好供需两端的资源衔接。陈键指出,应搭建保险公司与科技机构的平台,充分共享本地实验室、中试验证平台资源以及不同领域的专家资源,助力保险公司提升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的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通过打造“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的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在风险减量方面,高川荐认为要建立“过程管理+风险补偿”的科技保险双轮驱动模式。建议鼓励保险机构全面参与到科技创新全流程风险管理服务中,依托保险公司的资源整合能力,为企业提供事前分析、事中预防和事后补偿的全流程服务,进而降低企业的风险发生概率,提升企业的抗风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