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 朱艳霞】
10月18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主办,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商业保险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邯郸校区)举行。本次会议以“提升保险业服务民生保障水平”为主题,来自60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等部门代表,以及保险企业代表300多人出席了研讨会。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会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王绪瑾主持开幕式。
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围绕“提升保险业服务民生保障水平”主题发表观点,提出七项关键举措。一是突出重点领域,在财险领域,完善重大灾害救助体系,探索“保险+科技+风险管理”模式,构建灾前预防与灾后赔偿并重的体系;在寿险领域,发展个人养老金,发挥保险在分散长寿风险、提供长期保障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养老保险与养老服务结合;在健康险领域,深化社商融合,助力保险机构转型健康管理方;在普惠保险领域,聚焦三农、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等重点群体,提供广覆盖、高性价比的保险产品。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保险业需以产品为原点构建闭环机制,解决“重规模、轻成本”问题。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保险企业需借科技深化数字化转型,破解巨灾模型、健康险数据等难题,实现从“产品供应商”到“金融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跨越。四是推进生态建设,保险业要构建养老健康生态体系,延伸产业链,探索多元服务模式。五是发挥考核牵引作用,将民生保险纳入绩效考核并建立细分客群与业务领域的量化指标。六是深化社商融合,民生保险发展应当与政府、行业形成协同发展机制,降低运营成本、夯实定价基础。七是坚守风险底线,加强偿付能力管理与资金运用规范,维护消费者权益。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保险业正处于全新历史起点,政策驱动提供清晰路线图,市场驱动催生刚性需求,客户驱动推动个性化保障方案,规律驱动下保险深度与保障能力有望突破,四股力量将驱动其进入黄金发展期。保险业将从“被动安全网”转变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跳板”。最后,陈志敏强调,复旦大学未来将持续搭建学界与业界沟通的桥梁,为保险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提速、共同富裕扎实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保险业的角色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我国保险业虽已稳居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整体发展仍相对滞后,拥有巨大潜力。面对机遇与挑战,他进一步提出促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应当做好关键三点。第一,保险业要以履行保险职责为根本,利用风险管理的核心竞争力服务社会。行业需牢固树立“保险姓保”理念,将核心目标聚焦于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与灾害损失补偿能力,以此强化专业素质与公众认同。第二,保险业要真正回归市场,充分发挥配置风险管理资源的作用,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三,保险业在民生保障领域有大作为。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个人与家庭的保险需求快速增长,但现实是个人的财险发展不足,寿险、健康险存在错配,责任与信用险等亦未跟上时代步伐,这种局面亟待改变。在发展与民生相关的保险业务时,还要厘清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之边界,应当做到各循其道、各守其规、各展其长、各尽其责、各得其所,再在此基础上走出协同发展新路。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险司副司长董钢围绕“充分发挥保险功能作用,积极服务灾害防治体系建设”作大会报告。他指出,我国是自然灾害严重国家,中央高度重视灾害防治体系建设,而保险作为现代风险治理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在灾后补偿发挥作用,更贯穿灾前预防、灾中响应与灾后恢复全过程,具有提升灾害防治效率、放大资金保障效应、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四大优势,可通过快速理赔、撬动财政资金、履行救灾职责、提供数据支持等助力灾害治理。在实践层面,保险业已成效显著,2023年以来针对多起重大灾害累计赔付超290亿元,巨灾保险通过扩保障、推试点、防风险,为全国6400多万户居民提供超22万亿元保障,且持续开展风险减量服务,提升理赔效率与温度。同时他也坦言,保险服务灾害防治体系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表现为保险赔付比例远低于国际水平、缺乏法律层面强制性制度规定、财税政策支持不足、风险管理模型与再保险机制有待完善、公众保险意识薄弱等问题。下一步,将推进灾害保险顶层设计,健全保障体系,运用科技手段强化风险治理,加强灾害风险防范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灾害应对能力。
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纪委书记李敏指出,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损失严重,是全球面临自然灾害风险最突出的国家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灾害风险系统性特征凸显,防灾减灾救灾形势复杂严峻。李敏强调,我国灾害保险目前已形成以民生综合保险和巨灾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格局,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的长足发展。但她同时指出,当前灾害保险发展仍面临覆盖面不广、支付意愿低等挑战。她提出,当前应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推进多层次灾害保险体系发展。她呼吁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和目标导向,既要立足当前推出务实举措实现重点突破,也要着眼长远加强基础性、原理性关键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顾问庹国柱分享了“完善农险制度,提升保险效率”的农业保险研究成果。他提出,通过明确政策性与商业性农险的性质定位,量化相关经营标准;推进法治建设,修订现有条例或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改革定价机制,优化定价权分配;强化市场监管,搭建农险信息管理平台,运用现代科技提升监管的效率与精准度。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副会长郑伟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灾害保险研究”课题组,在会议上发布了《中国灾害保险发展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该课题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提速背景,结合我国作为多灾之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财富聚集加剧受灾脆弱性的新挑战,旨在为健全符合国情的灾害保障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并为灾害保险高质量发展给出政策建议。他指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救灾工作,2018 年救灾职责划转后构建 “大应急、大安全”格局,而政府主导的灾害救助存在财政刚性导致 “无灾不能用、大灾不够用”的局限,保险机制则凭借赔付精准、可通过保险、再保险及巨灾风险证券化实现多维度风险分散的优势,成为应对灾害不确定性的理想手段。我国保险业自 2017 年起稳居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保费与赔付能力持续增长,保险资金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显著,针对灾害损失补偿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发展理念模糊、业务结构失衡、与社会保险边界不清、公信力不足等问题。他提出四项建议:一是创新发展理念,让保险业回归市场本位,发挥风险管理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二是构建以政府灾害救助为基础、商业保险为主体、政策性保险为补充的多元多层次保障体系,厘清各方责任边界;三是明确2035年发展目标,推动保险深度、灾害损失补偿率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四是聚焦主攻方向,弥合城乡居民住宅灾害保险等个人财产险缺口,优化农业保险、巨灾保险等政策性业务,推动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投保,以保险确定性应对灾害不确定性。
大会报告下半场,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副会长、广东金融学院保险学院院长陈辉主持,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研究院李晓翾,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许闲,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理事、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邱彬,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张跃华,中再巨灾风险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方京作大会报告。
本次研讨会还设立健康险、银行保险和学术三个平行论坛,54位专家在上述分论坛作论坛报告、学术报告或圆桌讨论。
其中,健康险平行论坛暨第五届复旦大学普惠保险与创新论坛,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复旦大学和上海市保险学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保险创新与投资中心、上海市保险学会保险科技(普惠)专委会和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承办。论坛上发布了《2025年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