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已久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以下简称“交强险”)对外资险企开放一事又有新动向: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金坚强16日表示,交强险有望明年向在华外资保险公司敞开大门。
专家指出,对一些有实力和条件的外资财险公司来说,交强险明年放开的消息确实意味着公司发展着机遇,并以竞争推动我国整个车险市场的良性发展。不过,短期来看,外资保险公司在交强险业务上要真正实现盈利,还面临许多问题。
交强险业务酝酿开放
记者近日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获悉,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金坚强周三在台北一场会议上表示,大陆在实施交通强制险五年后,可能在明年对外资保险企业开放相关业务“只要有经营商业车险的公司,就有资格。”金坚强表示。
据了解,目前在华外资财险公司有20家。由于交强险业务一直未放开,目前只有三星、国泰、安联、现代等几家外资险企经营了商业车险业务。
而且,由于政策约束的原因,目前在华外资财险如要经营车险业务,必须采取与中资财险组合,销售中资财险的交强险,再销售自己的商业车险,或者找一家代理公司通过合作来销售车险。然而,选择“借船渡江”的道路却不得不承担高昂的合作成本,同时也减弱了外资财险在车险业务上的竞争力。因此,很多外资财险公司不得不选择摒弃车险业务。
业内人士表示,因为“限外令”的原因,目前外资公司只是试探性地经营车险业务,并没有投入大量精力。只有在“限外令”解除后,改变交强险和商业车险需在不同公司购买的现状,外资财险才会真正投入精力参与车险市场的竞争。
事实上,关于交强险业务将对外资险企放开的讨论由来已久。今年8月,中国保监会曾发文明确表示,积极研究向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问题,引进吸收国外交强险经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推动我国交强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保监会对此也经过多次讨论和评估,并将已形成的方案提交给国务院。不过,方案何时能批复尚需时日,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或成交强险困境之解
财产险公司的车险业务包括交强险和商业车险,根据2006年7月实施的《交强险条例》,在华外资财险公司只能经营商业车险业务,不能涉足交强险。
近年来,国内财险业务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今年前九月,国内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3,47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7.6%。其中,车险仍占财产险业务的大宗,比例达71%。受惠于中国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我国的车险市场已经是全球增长最快的财产保险市场之一。
不过,在“限外令”的政策制约下,外资财险公司想要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却一直困难重重。另外,自《交强险条例》实施以来,除个别年份外,中资保险公司此项业务几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据统计,2010年33家经营交强险业务的中资保险公司这一业务巨亏72亿元,创历年之最。但很多外资保险公司的交强险业务却早已在国外市场运行多年,积累了先进技术和成熟的管理经验。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对外资开放,可借此引进吸收外资财险公司的外方股东在这方面的经验,并可能以充分的规模效应来分摊亏损“交强险业务向外资公司开放,可充分吸收利用国外经营的相关经验,改善我国的交强险经营,并以竞争推动整个车险市场的良性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在接受《经济参考报(微博)》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对于外资险企来说,涉足交强险可以帮助其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其在华发展。因此,有业内人士担心交强险如果确实在对外资险企开放,会对本土经营者产生冲击。然而,随着中资保险公司飞速壮大,这种冲击的可能性已减小,事实上,外资财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10年,目前的保费收入在财险总保费中仍仅占到1%左右,影响微乎其微。
三大难题待解
“我们的母公司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车险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与数据支持。我们内部已专门设立车险研究小组,为未来进入交强险做好准备。”美亚财险的一位人士表示,公司已经开始做好入场准备,并积极蓄势待发。
对一些有实力和有条件的外资财险公司来说,交强险明年放开的消息确实意味着公司发展着机遇。不过,专家指出,短期来看,外资保险公司在交强险对要真正实现盈利,还面临许多问题。
首先,目前在华外资财险机构网点不足、IT支持欠缺,如果要做大做强车险业务,这些硬件条件上的“短板”改造需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其次,从成本上来说,前期的人力培训、资金投入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第三,在保费规模上,外资财险公司相比中资财险公司还存在很大差距,而要在国内经营车险业务,仍需积累一定的经验与数据支持,对至今未涉及车险业务的外资财险公司缺乏相应经验,可能不易“上手”。
根据金坚强透露的信息,只要有经营商业车险的公司,就有资格参与明年交强险业务。但事实上,此前已有多家曾经涉足商业车险的外资财险公司最后以停业告终。所以,对于外资财险来说,之前国内车险承保亏损的经历,以及进入交强险可能遭遇的风险,也许会让一些外资财险选择三思而后行。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教授郝演苏则认为,不能仅从中国市场的盈利或者市场份额多少来解读外资财险公司的市场战略。外资保险公司可能并不在意份额能否迅速增长,他们实际为本国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以此来获得更多其他利润,而扩张中国市场可以算作一个补充。
来源: 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