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 English | 邮箱登录 | 员工登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话题
热点话题

“平深恋”福祸

发布日期:2010-05-14   来源:本站  阅读:2386 [返回]

深发展控股股东新桥投资几经曲折最终成功退出。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新桥投资过人财技。2004年新桥携资12.35亿元入主深发展,最终选择认购中国平安增发2.99亿股H股作为对价,受让深发展股权。以目前平安H股价来计,浮盈超过150亿人民币。

新桥能有如此盈利,既是单伟建运筹帷幄,也要拜中国平安“失误”所赐。

与新桥签订协议收购其所持有的深发展股份,正是中国平安股价最为低迷时期。中国平安2007年收购富通集团股权共花费238亿人民币,之后危机降临,这笔投资几乎损失殆尽。2009年4月中国平安公布年报,减计投资损失,投资者信心遭受严重打击,股价大降。此时,新桥预留与中国平安股权置换及现金收购选择权,确实财技高明。

不过,新桥能有此条件,还有赖于中国平安是否具有吃下深发展巨大决心。无奈,中国平安扩张坚决,市场人人共知。

今天能够拿下深发展股权,对中国平安来说已经是最好结果,并且应感谢中国政府监管部门。这在于,这笔交易仍然沿用特事特批,虽淡化了交易市场色彩,但更足见收购之不易,竞争之激烈(彼时,爆出国开行竞购深发展,可见深发展股权之抢手)。更在于,由于政府监管部门层层审批机制和宣布结果的漫长时滞,意外阻止中国平安更大的海外冒险,进而成就其揽入深发展的“春宵一刻”(大家可曾记得,2008年的中国平安1600亿再融资计划?若不是资本市场“好事之徒”群起攻之,中国证监会权衡利弊,审时度势否定融资交易,拥有1600亿巨额现金的中国平安,会冲锋陷阵到哪里,或者说中国平安今安在)?

不过,中国平安不计代价、花费巨资一定要揽下深发展股权,也说明平安掌舵人马明哲之聪睿和不计细节得失之战略眼光。

在中国银行业,何止新桥能够有如此丰厚收益。2004年新桥先行一步时,银行改革已紧罗密鼓,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改革行至中途。政府赋予国有银行改革支持绝不仅仅是注资,更在于给了全世界最大的利差空间,这种政策“补贴”惠及所有银行。另外,银行业高度管制,限制准入,更限制了自由竞争。你能找到哪家银行不赚钱吗?大概和找一家不赚钱的房地产公司一样艰难!另外,国内融资市场因为储蓄率高企,银行渠道王者地位短期内无法改变。中国平安当然能够看到其中深层含义,代价如何高昂,相比未来利益,何不是区区小节?

中国平安接手深发展,对深发展影响甚大。好处在于,“小气”的新桥退出,深发展路径将从此打开。深发展一直是股份制银行中资本最为薄弱的一家。

原因可能是,新桥本身资本并不雄厚,维持深发展高速增长持续资本投入本有困难;而新桥也不希望增资时稀释股权,从而降低话语权。更在于,新桥本身长期持有深发展股权意愿不强,长期投入将降低收益。而进取的平安文化不仅将令困惑深发展的资本金问题迎刃而解,更令深发展谋求更大量级成为可能。

平安收购深发展可称为一次银行业的成功商业收购案例,写入教科书没有问题,但对金融监管提出的命题和挑战必不能忽视和大意。

 

 

中国平安揽入深发展后,必欲发挥深发展平台价值。国内保险公司,除中国人寿外,渠道普遍不足,银行的完整网络为各保险公司所垂涎,可惜大多保险公司与银行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不被收购就不错了。银行和保险交叉销售本来潜藏问题尚多,很难做到有效监管,而平安营销凌厉且大胆,其进取攻势文化与成熟银行审慎经营风格本有差别。而更大难题不在于银行和保险的交叉销售问题,而是大金融业务的融合趋势与突破信号明显,但至今未有有效地监管协作。

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混业其实早已既成事实,各家机构以不同公司实体技巧地隔离业务单元,但事实上内部融合是只做不说。中国平安此次收购深发展更将混业经营问题表象化。显然,保险、证券、银行监管分割,由于各自位置使然,难以一通标准,更难分工协作。若金控公司行事谨慎,在乎官位,考虑政治前途,必有所顾忌,可能不出大事;但若亢奋好大,无所畏惧,冒险进取,再无完善制度制约,此事大矣。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