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人员在三镇展开专项问卷调查,采访调查了200位有银保产品购买经历的市民。其中,自称被销售人员“忽悠”过的有98位,占全部受访人数的49%。
调查中,有受访人表示,“买的时候也觉得不对劲,又不知道怎么不对。后来一想,银行这大的单位总不能骗人吧,于是就买了。”有受访者甚至表示,直到被调查时才明白,自己买的是保险产品,根本不是银行的产品。
哪些因素促使市民掏钱误买银保产品?调查表明,31.5%的受访人是看中了所谓的高收益购买了保险;因银行熟人推荐而购买的受访人占比25.5%;误认为银保产品是定期存款而购买的占14.5%;被销售人员说“晕”后购买的占比13.5%。
令人担忧的是,200名受访人中,竟然有137人对银保产品表示“根本不了解”,占比高达68.5%,他们更不知道银保产品到底是姓“银”还是姓“保”。这些显示出多数受访者购买银保时存在非理性。
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人对自己购买的产品的保障范围,免赔范围都不清楚,如何理赔更是知之甚少。
一位受访者称,去年,他的家人买了份银保产品,根本不知道这是款保险,而且,他们已经缴了3000元,却还没有看到保险合同,只拿到了缴纳保费的发票。
根据有关规定,寿险新单业务须实行100%电话回访,且电话回访成功率(含电话补回访)不低于80%。而调查显示,仍有35.5%的受访人购买银保产品后未接到保险电话回访。
被忽悠之后,市民如何维权?只有13.5%的人表示去银行、保险公司或相关单位投诉,大多数人都表示息事宁人。对于其中的原因,一些受访人称,“不晓得到哪里去投诉”。他们认为,即便去投诉,作用也不大。
如果有机会退保,受访者会如何选择?调查结果出乎意料之外,高达77%的人愿意继续持有保单。一些受访者道出不愿退保的无奈:退保拿不到收益,连本金也有损失,划不来。
8、本报调查显示
中老年人和妇女
最易被“忽悠”
本报讯 本报银保产品销售调查数据显示,200多名购买银保产品的消费者,有173位年龄在40岁以上,有130位是女性。觉得被忽悠的98人,其中40岁以上85人,女性60人。中老年人和女性已成为了银保销售中最容易被“忽悠”的对象。
记者发现,近期读者投诉中,女性占到90%。这群消费者多对银行理财产品不理解,认为银行人士很权威,对其推荐的产品没有怀疑。她们在购买时,对合同条款不在意,银保销售人员不解释,她们也不会主动查阅和询问,这些导致她们最终成为“忽悠”的受害者。
家住武昌的周女士告诉记者,去年5月准备去银行存钱。银行理财经理推荐其购买产品,并称每年存一万元,存5年,放5年,到时候1万元变10万元。周女士决定给老公购买,由于受益人当时不在,周女士在理财经理的“指点”下,代签了其老公的名字。“我当时就觉得有些奇怪,怎么拿的合同是个保单,但是想着在银行买,肯定没有问题。”周女士在看到本报报道之前,一直对银行员工的推荐深信不疑。
汉口的杨女士投诉,理财经理当时称推荐的是银行的明星理财产品,并且拿了一大叠购买的单子给她看,在没有很熟悉合同各项条款的情况下,杨女士签了字。“我买回去仔细阅读后,才发现是保险产品。”
蔡甸的张小姐表示,自己婆婆去银行时就被忽悠了,“老人家60多岁了,一直都只会在银行存定期,被银行的人游说买了银保产品,看了长报后,才发现自己上了当。”张小姐说,老人家一直没和家里人说,现在才拿出保险合同,可早已过了退保的犹豫期。
9、如何识别
银保产品和银行产品
产品期限不同。一般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比较短,少则几天多则一两年,而银保产品的期限较长,少则三年,多则几十年。而且银行理财产品起点较高,一般为五万元,银保产品起点较低,几千或一两万元即可购买。投资者一旦遇到期限较长、起点低于五万元,一般可以认定是保险产品。
缴费期限不同。所有银行理财产品都是一次交清;而银保产品有的需要趸交(一次性交清),有的则需分期缴费。
购买年龄不同。银保产品有投保人年龄的限制,一般不超过60周岁;而银行理财产品则没有投资人的年龄限制。
收益构成不同。银保产品一般分为固定收益加上分红收益,凡是提到分红类的理财产品,多是银保类产品。如果销售人员提及购买理财产品还附赠“保险”之类的话,则该产品必是保险产品。
销售人员不同。市民在购买产品时应首先询问清楚。银行的理财经理佩戴有银行上岗证或工作牌,而保险人员则是佩戴印有其保险公司的胸牌。保险人员出售的产品一定是银保产品,但也不排除有银行员工参与销售。
犹豫期不同。银保产品一般都会有十天的犹豫期,从收到保单正式文本签字起10天内称“犹豫期”,如果想退保,在“犹豫期”内,投保人可以无条件申请解除合同,并取回已缴纳的全额保费。因此,投保人一定要认真阅读投保提示,问清“犹豫期”的具体规定。
产品性质不同。银保产品的销售合同上,出现的都是保险公司的名称。所盖的公章也是保险公司。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一定要注意看清合同属性和条款。
10、大行成为受访者投诉主要对象
本报讯 在本报调查中记者统计发现,四家国有银行中有三家银行成为了受访者主要投诉对象,国有银行成为银保产品“忽悠”行为泛滥的重灾区。
调查显示,98位认为自己被“忽悠”才购买了银保产品的受访者中,有64位市民透露,他们均是在国有银行购买产品,所占比例高达65%。其中,一家国有银行投诉者达35名,占到所有被投诉银行的35%。在读者的电话投诉中,国有银行投诉率占到90%;近20位投诉者中,只有2位是在新兴的股份制银行购买的银保产品。
来源:搜狐财经 (责任编辑:陈大伟)